通讯员 李贝尔 陈雅雯
参与我校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获一等奖,拥有多年涉外工作经验,指导中外学生合作团队获2019年“互联网+”国际赛道国家级铜奖,作为国际学院院长的肖巧玲老师带领团队在我校首创了留学生跨文化类课程。
春风化雨 思政融入课堂
“最好的思政就是感受不到思政,润物细无声。”肖巧玲在分享多年课程思政的经验时总结道。跨文化适应,作为一门融入了思政的文化课程,同时兼容了思政性与趣味性,是在该领域迈出的重要创新一步。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能。”肖巧玲老师在谈及跨文化适应这门课程为什么要融入思政时说,“思政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下功夫;思政也是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领略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据了解,跨文化适应课程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打下基础。目前该课程也作为公选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
美美与共 传递文化自信
跨文化适应课程如何适度消弭各国学生的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如何在文化交流中趣味性地融入可接受的课程思政元素,这些都是肖巧玲团队在开课时面临的问题。
“中国认为红色寓意好,但是有国家认为红色是不吉利的,所以两国交流活动时要事先了解文化差异,规避误解。”类似的举例方便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核。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全世界那么多文化习俗,在这门课里,不可能涉及到所有方面。万一碰到自己完全不了解文化呢?” 对此,肖巧玲解释道:“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忽视它,或者否认它。我们需要让学生们以正确的心态理解包容这种差异,这有利于他们主动走进不同文化。”
“老师说的这种现象我们国家也会存在,原来中国和我们国家很相像。”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留学生们这样表述。一次讲完中华孝文化之后,留学生们纷纷表示,在他们国家 “敬老爱幼”也是传统美德。印度学生甚至蹲下以右手抚摸老师的脚,以表达敬意。课程以普世文化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逐渐搭建起思想沟通的桥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思政的要义,便是寻找平台与达成共识,传递制度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你讲我讲 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课程的设计初衷是让留学生适应中国的文化生活环境,在上课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也倾听他们国家的故事,最终期待着留学生向世界介绍真实的可爱的中国。”肖巧玲说道。
留学生们踊跃报名该课程,学习了解文化异同,在课程后主动探寻中国本地的美食与风景,与老师们一同度过了中国的诸多传统节日,冯婕老师专门身着汉服给学生讲解中国的节日文化和服饰传统。“留学生们对中医特别感兴趣,留学生也知道了感冒咳嗽可以‘多喝热水’,有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后向我询问某些病症可以吃哪些中药。”同团队的陈春梅老师笑着说。
【关闭】
地址:湖北省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邮编:430081 鄂ICP备0500334-1鄂公网安备42010702000687号
Copyright 2023 ?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科技大学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 地址:湖北省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邮编:430081鄂ICP备0500334-1鄂公网安备42010702000687号